时间: 2025-04-28 08:4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49:10
忿然作色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因愤怒而脸上变色。这个成语形容人因为极度愤怒而面部表情发生变化,通常是指脸色变得难看或阴沉。
在文学作品中,忿然作色 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情绪变化,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较强的对话中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交往研究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情绪反应的生理表现。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情绪变化时各有细微差别,忿然作色 更侧重于愤怒导致的面部表情变化。
忿然作色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忿然”表示愤怒的样子,“作色”则是指改变面部表情。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如《左传》等,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控制情绪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忿然作色** 虽然在描述愤怒时使用,但也隐含了对情绪失控的批评。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评价一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
忿然作色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冲突和紧张的场景。在表达时,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传达强烈的情绪反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工作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我忿然作色,但最终选择了冷静地表达我的不满,这让我意识到情绪控制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当不公降临,我忿然作色,
心中的火焰,燃烧不息。
忿然作色 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愤怒的面孔和紧张的气氛。在视觉上,可能会想到一个人紧皱的眉头和紧闭的嘴唇;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重的呼吸声或愤怒的吼叫。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urn red with anger" 或 "get furious",这些表达也描述了愤怒导致的面部表情变化,但具体的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
忿然作色 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愤怒的情绪反应,也反映了情绪控制的社会期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状态,增强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然则其急者何也?’
王者贵乎?士贵乎?”(晋·皇甫谧《高士传·颜斶》
1.
【忿】
(形声。从心,分声。从“心”,表示与心情有关。本义:愤怒,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忿,悁也。 、 《广雅》-忿,怒也。 、 《易·象传》-君子以惩忿窒欲。 、 《礼记·大学》-身有所忿窒。 、 《楚辞·怀沙》。注:“恨也。”-惩违改忿兮。 、 《庄子·达生》-忿慉之气。 、 《玉篇》-忿,恨也,怒也。 、 《战国制·秦策》-伯主约而不忿。 、 《孙子·谋攻》-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组词】
忿恨、 忿气、 忿怒、 忿疾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4.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