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3: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3:34
强弩之末 的字面意思是强弩射出的箭到了最后,力量已经衰竭。基本含义是指事物发展到极点,力量或势头已经衰减,不再有原来的威力。
强弩之末 出自《战国策·齐策二》:“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原意是指强弩射出的箭到了最后,力量已经不足以穿透**的鲁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形容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点后的衰减。
在文化中,强弩之末 常用来比喻事物发展到极致后的衰退,反映了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即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远保持高峰状态,总会有衰退的时候。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无奈和悲观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英雄末路、事业衰退的情景,影响人们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和表达。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某个人或某个组织在一段时间内非常成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影响力,这时可以用“强弩之末”来形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强弩之末,英雄不再,唯有江水依旧东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支箭射出后,力量逐渐减弱,最终无力地落在地上。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节奏逐渐放缓,音量逐渐减小的音乐,来表达这种衰减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he end of one's tether”或“on one's last legs”,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事物接近尽头或力量衰竭的意思。
强弩之末 这个词汇深刻地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即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远保持高峰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至于军阀,那是~了。
汉武帝时期,北方匈奴经常侵扰西汉,大臣王恢认为匈奴人不守信义,只有把他们彻底打垮才能保证边境的安宁。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汉军已经是长途跋涉,千里远征就像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一样,汉武帝采纳他的意见同意匈奴的求和
1.
【强】
强制,强迫。
【引证】
《考工记·梓人》-强饮强食。 、 《左传·文公十年》-三君皆将强死。
【组词】
强匄、 强媒硬保、 强劝架、 强邀、 强风情、 强为、 强起
劝勉。
【引证】
《周礼·司谏》。注:“犹劝也。”-强之。 、 《孟子》-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2.
【弩】
(形声。从弓,奴声。本义:用械发箭的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弩,弓有臂者。 、 《韩非子·难势》-夫弩弱而矢高者,激于风也。 、 《荀子·议兵》-魏氏之武卒…操十二石之弩。 、 《资治通鉴》-强弩之末。 、 《汉书·李广苏建传》-伏弩射杀。 、 汉·贾谊《过秦论》-良将劲弩。
【组词】
连弩、 弩门、 万弩齐发;弩力、 弩子、 弩牙、 弩末、 弩栝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末,木上曰末。 、 《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 《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 《左传·哀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组词】
末大、 末大必折、 末杪、 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