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1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15:27
“假痴不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表面上装作痴呆,实际上并不疯癫。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表面上装作无知或愚蠢,但实际上内心非常清醒和聪明。
在文学作品中,“假痴不癫”常用来描绘那些深藏不露、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物形象。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很有智慧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行为科学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某些人的行为模式。
“假痴不癫”这个成语的来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于表面与内在、形式与实质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形容那些表面上看似简单或无知,实则内心深邃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智慧往往被认为是内敛和深藏不露的。因此,“假痴不癫”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时会故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或能力,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或麻烦。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好奇。它让我联想到那些看似平凡但实际上非常聪明和有智慧的人。这种表面与内在的反差往往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看似普通的同事,但实际上他在工作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假痴不癫”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他笑对风云,假痴不癫,
心中自有乾坤,不言而喻。
想象一个表面看似简单的人,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深邃和智慧。这种对比可以通过视觉艺术来表现,如一幅画中的人物,表面看似平凡,但眼神中透露出深邃的光芒。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laying dumb”或“feigning ignorance”,但这些表达没有“假痴不癫”那种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假痴不癫”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表面与内在的关系,以及智慧的多样性表现形式。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描绘人物特征和心理状态,增强我的语言表达的深度和丰富性。
当其机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癲,则不但露机,且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癲者败。
1.
【假】
远。 同: 遐
【引证】
《庄子·德充符》-彼且择日而登假。 、 《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 、 《淮南子·齐俗》-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 、 《列子·黄帝》-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
【组词】
假尔攸仰
2.
【痴】
(形声。从疒(chuáng),疑声。本义:不聪慧;迟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癡,不慧也。字俗作痴。
【组词】
痴哑、 痴呆呆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癫】
(形声。从疒(chuáng),颠声。本义:精神错乱,言行失常的病) 同本义
【组词】
癫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