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52: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52:40
束缊乞火(shù yùn qǐ hu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绳子捆绑着麻絮去乞求火种”。这个成语比喻处境困难,需要借助外力或他人的帮助才能解决问题。
在文学作品中,束缊乞火常用来形容人物在困境中寻求帮助的情景,强调其无奈和迫切。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讨论或描述困境的场合中,仍会被引用。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特定历史**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行为。
同义词:求助于人、求助无门、穷途末路 反义词: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自给自足
束缊乞火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其形象的比喻意义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发生显著的演变。
在传统文化中,束缊乞火**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和对困境的共同认知。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描述在经济困难或自然灾害等情况下,人们寻求外界帮助的行为。
这个成语给人以无奈和求助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在困境中挣扎,需要他人援手的情景。它提醒人们在困难时期,互助和团结的重要性。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遇到经济或情感上的困境,可能会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的处境,寻求朋友或家人的帮助和支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风雨飘摇夜,束缊乞火时。
心中燃希望,不灭是坚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人在夜晚,手持麻絮,四处寻找火种的情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风声和远处火光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孤寂和求助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g for help in dire straits”,虽然不如束缊乞火那样形象和富有诗意,但也传达了类似的困境和求助的含义。
束缊乞火这个成语不仅形象地描述了困境中的求助行为,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的互助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缊乞火非还妇之道也。
1.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
2.
【缊】
(形声。从糸(mì),昷(wēn)声。本义:以新绵合旧絮)。
新旧混合的绵絮,乱絮。
【引证】
《说文》。谓乱麻。-缊,绋也。 、 《汉书·东方朔传》。注:“乱絮也。”-衣缊无衣。 、 《礼记·玉藻》。注:“行谓今之新绵也,缊谓今行及旧絮也。”-纩为茧,缊为袍。 、 《汉书·蒯通传》-(里母)即束缦请火于亡肉家。
【组词】
缊褚、 缊褐、 缊绪、 缊絑
3.
【乞】
(象形。《说文》本作“气”,借云气字表示乞求义。本义:向人求讨)。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乞,谓行匄也。 、 《春秋·僖公八年》-郑伯乞盟。 、 《谷梁传》-乞者,处其所而请与也。 、 《庄子·盗跖》-操瓢而乞者。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乞食于野人。 、 宋·王安石《伤仲永》-以钱币乞之。 、 宋·苏轼《教战守策》-乞为囚虏之不暇。 、 《明史》-瑞亦屡疏乞休。
【组词】
乞化、 乞言、 乞邻、 乞粮、 乞活、 乞募、 乞麾、 乞灵、 乞请
4.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