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8:24: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8:24:20
词汇“束缣”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束缣”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束缣”的字面意思是捆绑的细绢。在古代,缣是一种细绢,常用于书写或作为礼物。束缣可以指捆成一束的细绢,也可以比喻成捆绑的文字或思想。
在文学作品中,“束缣”可能用来形容精美的礼物或书信,如“赠君一束缣,愿君常思我”。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古籍修复或古代文化研究中,可能会提及。
“束缣”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缣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指的是细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已不多见。
在古代*,束缣常作为礼物或书信的载体,体现了文人之间的交往和文化交流。它也是古代礼仪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俗和审美观念。
提到“束缣”,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以及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古典美和历史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沉淀和时间的流逝。
由于“束缣”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但在学*古代文学或参与相关文化活动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背景。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文人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束缣”来增添诗意:
墨香飘溢书案旁,
束缣轻展寄思量。
古人情深今犹在,
字字珠玑诉衷肠。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文人坐在书案前,轻轻展开一束缣,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筝或古琴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古典而宁静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束缣”的词汇,但类似的物品和概念,如古埃及的纸莎草卷或欧洲的中世纪羊皮纸卷,也有类似的文化意义和用途。
“束缣”作为一个古雅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和学*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并在创作中增添独特的文化韵味。
1.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
2. 【缣】 (縑)。 双丝的细绢:~素。~缃。~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