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1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7:11:15
“浩浩汤汤”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两个相同的词“浩浩”和“汤汤”组成,形容水势盛大、波澜壮阔的样子。其中,“浩浩”表示广大无边,“汤汤”表示水流急速。整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宏大、壮观的自然景象。
“浩浩汤汤”这个成语最早见于《诗经》中的《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这里的“荡荡”与“浩浩汤汤”意思相近,都表示广大无边的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水势壮大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水常常被赋予生命、流动和变化的象征意义。因此,“浩浩汤汤”不仅描述了水的自然特征,也隐含了生命力、活力和不断前进的精神。
这个成语给人以宏大、壮观的视觉冲击,同时也带来一种力量感和生命力的联想。在情感上,它可以激发人的豪情壮志,也可以引发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在旅行中,我曾亲眼目睹长江的浩浩汤汤,那种壮观的景象至今难以忘怀。它让我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浩浩汤汤长江水,奔流不息向东方。”这样的诗句不仅描绘了长江的壮丽,也表达了不断前进、勇往直前的精神。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长江奔流的画面,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激昂的交响乐,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来增强这种宏大、壮观的感受。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ighty and majestic”,用来形容同样宏大、壮观的自然景象。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是相似的。
“浩浩汤汤”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生动、形象地描述自然界的壮丽景象,同时也激发我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大江洪河出三峡,下底柱,奔腾冲突于平原之地,~,莫之能御矣。
1.
【浩】
(形声。从水,告声。本义:水势浩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浇者,许以声训。”-浩,浇也。从水,告声。虞书曰:“洪水浩浩。 、 《字林》-浩,遶也,水大也。 、 《广雅》-浩,浩流也。 、 《楚辞·怀沙》-浩浩沅湘。 、 《淮南子·俶真》-浩浩瀚瀚。 、 《淮南子·地形》-曰浩泽。
【组词】
浩波、 浩汗、 浩洋
2.
【浩】
(形声。从水,告声。本义:水势浩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浇者,许以声训。”-浩,浇也。从水,告声。虞书曰:“洪水浩浩。 、 《字林》-浩,遶也,水大也。 、 《广雅》-浩,浩流也。 、 《楚辞·怀沙》-浩浩沅湘。 、 《淮南子·俶真》-浩浩瀚瀚。 、 《淮南子·地形》-曰浩泽。
【组词】
浩波、 浩汗、 浩洋
3.
【汤】
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引证】
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歌声》-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清凉山。
广大貌;浩茫貌
【引证】
南朝梁·沈约《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心汤汤而谁告?魄寂寂而何语?
4.
【汤】
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引证】
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歌声》-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清凉山。
广大貌;浩茫貌
【引证】
南朝梁·沈约《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心汤汤而谁告?魄寂寂而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