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53: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53:24
“欺犯”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欺负、侵犯他人。它通常用来描述一种不公正或不道德的行为,即某人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或力量去伤害、压迫或不公平地对待他人。
在文学作品中,“欺犯”可能被用来描绘反面角色或揭示社会不公。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于日常对话,表达对某人行为的不满或批评。在法律或伦理学专业领域,“欺犯”可能涉及更具体的定义和讨论,如侵犯他人权利或违反道德规范。
同义词:欺负、压迫、虐待、侵犯 反义词:保护、帮助、支持、尊重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具体情境的使用。例如,“欺负”可能更常用于日常口语,而“侵犯”则可能更正式,常用于法律或正式文件中。
“欺犯”由“欺”和“犯”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欺”意味着欺骗或不诚实,“犯”则意味着侵犯或触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欺犯”,用以描述更广泛的不公正行为。
在**文化中,“欺犯”通常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与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和“和谐”相悖。社会普遍不赞成欺犯行为,认为这破坏了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欺犯”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公、痛苦和愤怒。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正义的渴望和对受害者的同情。
在我的生活中,曾目睹过同学之间的欺犯行为,这种经历让我更加重视公平和正义,也让我在未来的交往中更加注重尊重他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欺犯”:
在黑暗的角落,欺犯的阴影悄然蔓延, 无辜的心灵,在沉默中颤抖。 但正义的火炬,终将照亮前行的路, 驱散阴霾,让光明重现。
视觉上,“欺犯”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压迫的图像,如阴影中的人影或被压迫的群体。听觉上,可能让人想起沉重的脚步声或压抑的哭泣声。
在英语中,“欺犯”可以对应为“bully”或“infringe”。在不同的文化中,对这种行为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都认为这是一种应受谴责的行为。
通过对“欺犯”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描述不公正行为中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对他人的不公行为的看法,也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要秉持正义和尊重他人的原则。
1.
【欺】
(形声。从欠,其声。“欠”与出气、说话有关。本义:欺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欺,诈欺也。 、 《贾子道术》-仁义修立谓之任,反任为欺。 、 《京房易传》-禄不遂行兹谓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徒见欺。
2.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