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5: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5:23
词汇“应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定义和语境分析如下:
“应俗”字面意思是指适应或迎合世俗的*惯、风俗或标准。它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暗示为了适应社会或群体的普遍标准而牺牲个人的原则或独特性。
“应俗”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对社会风俗的适应和迎合。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也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在**传统文化中,“应俗”常常与“守礼”相对,强调在社会规范和个人原则之间的平衡。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更多地被用来批评那些为了适应社会而失去自我的人。
“应俗”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无奈和牺牲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妥协和牺牲。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应俗”的情况,比如为了工作或社交而参加不感兴趣的活动。
在诗歌中,可以将“应俗”融入到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中,如:
在这繁华的都市,
我应俗地戴上笑脸,
隐藏内心的孤独,
只为不被视为异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人群中勉强微笑的画面,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带有忧郁或无奈情绪的旋律。
在英语中,“应俗”可以对应到“conformity”或“pandering”,但这些词汇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可能有所不同。
“应俗”这个词提醒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保持自我和原则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压力和期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感受。
1.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2.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