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24: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24:17
未辨菽麦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未能分辨豆子和麦子”。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缺乏常识或经验,无法区分基本的事物。它强调了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无知或不成熟。
在文学作品中,未辨菽麦 常用来讽刺或批评那些缺乏基本生活常识的人。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的无知或新手状态。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因为专业人士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辨别能力。
同义词:
反义词:
未辨菽麦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菽麦之未辨,五谷之未分。”原意是指在农业社会中,连最基本的农作物都无法分辨,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在知识和经验上的缺乏。
在传统文化中,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对农作物的认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因此,未辨菽麦** 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对基本生活常识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无知和缺乏经验。在联想上,它可能让人想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缺乏基本知识而闹笑话的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朋友对基本的植物知识一无所知,这时我就会用未辨菽麦来形容他们的状态。
在诗歌中,可以将未辨菽麦融入,如:
春风不解菽麦香,
少年无知笑语长。
在视觉上,未辨菽麦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片混乱的农田,各种作物混杂在一起,难以分辨。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人们在讨论农作物时的困惑和不确定的语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nnot tell wheat from chaff”(分不清麦子和糠),用来形容人在辨别事物上的无知。
未辨菽麦 这个成语强调了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不断学和积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和有力。
孙权小子,未辨菽麦,要领不足以膏齐斧,名字不足以洿简墨。
1.
【未】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引证】
《小尔雅·广诂》-未,无也。 、 《论语·子罕》-未由也已。 、 《论语·宪问》-未之难矣。 、 《公羊传·隐公六年》-吾与郑人未有成也。 、 《吕氏春秋·开春》-吾未有言之。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未果。 、 唐·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去。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未百步则返。 、
【组词】
未际、 未的、 未从、 未傅、 未遑、 未遇、 未宾、 未集、 未臻、 未极、 未意之志、 未第、 未萌
2.
【辨】
(形声。从刀,辡(biǎn)声。本义:判别,区分,辨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辨,判也。 、 《小尔雅》-辨,别也。 、 《周礼·天官》-辨方正位。 、 《易·系辞下》-辨是与非。 、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 、 《庄子·秋水》-不辨牛马。 、 《左传·昭公元年》-男女辨姓。 、 《乐府诗集·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组词】
明辨是非;辨白、 辨色
3.
【菽】
豆类的总称。
【引证】
《说文》。按,象戴种而出之形,下其根也。一,地也。指事。-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 、 《汉书·五行志》-菽草之难杀者也。 、
——《春秋·考异郵》。
【引证】
《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小民采之。 、 陆游《湖堤暮归》-俗孝家家供菽水。
【组词】
菽水、 菽水藜藿、 菽乳、 菽麦、 菽麦不分
4.
【麦】
(形声。甲骨文字形。从攵(zhí),来声。“麦”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麦子)。
同本义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子实主要作粮食或作精饲料、酿酒、制饴糖。秆可作编织或造纸原料。
【引证】
《说文》-麦,芒谷。 、 《诗·鄘风·桑中》-爰采麦矣。 、 《诗·鄘风·载驰》-芃芃其麦。 、 《聊斋志异·狼三则》-野有麦场。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麦田浅鬣。
【组词】
麦棱头、 麦人、 麦天、 麦舟、 麦序、 麦李、 麦秀、 麦雨、 麦花、 麦酒、 麦气、 麦候、 麦饭豆羹、 麦穗两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