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7:1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7:12:05
“冰坨”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冻结成块状的冰。基本含义通常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中,水因低温而凝结成的固体冰块,形状不规则,可能较大或较小。
在文学中,“冰坨”可能被用来形容寒冷、坚硬或不可动摇的事物,如“他的心像冰坨一样冷”。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形容天气非常冷,如“今天外面冷得像冰坨一样”。在专业领域,如气象学或冰川学,“冰坨”可能指具体的冰块或冰山的一部分。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冰坨”更强调形状的不规则和大小,而“冰块”可能更常用于规则形状的冰。
“冰坨”一词在汉语中历史悠久,其词源直接来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描述。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描述物理现象,也用于比喻。
在**文化中,冰常常与寒冷、清洁和纯净联系在一起。因此,“冰坨”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常常被用来象征这些特质。
“冰坨”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寒冷、孤独和坚硬。它可能引起一种冷静、沉思的情感反应,也可能让人感到一种不可逾越的障碍。
在冬季,我常常看到湖面上形成的冰坨,它们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给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感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冰坨”:
在冬日的湖畔,
冰坨静静躺,
阳光下闪烁,
寒冷中绽放。
看到“冰坨”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冰川的图片,听到冰块破裂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ice chunk”或“ice mass”,它们在描述上与“冰坨”相似,但在文化和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冰坨”这个词在汉语中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既可以描述自然现象,也可以用于比喻。它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能够传达丰富的情感和联想。通过对“冰坨”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词汇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和灵活性。
1.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
2.
【坨】
海中沙洲。
【引证】
清·吴嘉宾《海疆善后疏》-海中沙洲,俗呼为坨,亦有周广至百里者,或荒或种,并无赋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