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16: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16:19
始末根由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事情的开始、结束、根源和原因”。它用来描述一个**或情况的完整过程和根本原因,强调对事情的全面了解。
“始末根由”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相对稳定。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事物全面性和深度分析的重视。
在**文化中,对事情的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被视为重要的思维方式。因此,“始末根由”这个成语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这个词组给人一种严谨和深入的感觉,它要求人们不仅看到表面,还要探究背后的原因和过程。这种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时非常有用。
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我常常会使用“始末根由”这个概念来确保我全面了解情况,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揭开历史的帷幕,探寻始末根由,时间的河流中,真相永不沉没。”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智者在书桌前,灯光下,翻阅着厚重的历史书籍,试图揭开一个古老谜团的始末根由。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whole story”或“the full context”,但它们不像“始末根由”那样强调根源和原因的深入分析。
“始末根由”这个成语不仅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事物,还提醒我在分析问题时要深入到根本原因。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帮助我更准确和深刻地传达我的思想。
公子遂将初遇杜十娘,如何相好,后来如何要嫁,如何借银讨他,始末根由,备细述了一遍。
张金凤这才得明白这姑娘的~,就连安公子也是此时才如梦方醒。
1.
【始】
(形声。从女,台声。本义:开头,开始)。
同本义。与“终”相对。
【引证】
《说文》。朱曰:“裁衣之始为初,草木之始为才,人身之始为首为元,筑墙之始为基,开户之始为戽,子孙之始为祖,形生之始为胎。”-始,女之初也。 、 《老子》。注:“始者,道本也。”-无名天地之始。 、 《易·恒》。虞注:“乾为始。”-始求深也。 、 《礼记·经解》-君子慎始。 、 《礼记·昏义》。注:“犹根也。”-礼始于冠。 、 《荀子·王制》-天地者,生之始也。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 方苞《狱中杂记》-始缢即气绝。 、 蔡元培《图画》-始于文艺中兴时代之意大利。
【组词】
始卒、 始室、 始基、 自始至终
2.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末,木上曰末。 、 《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 《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 《左传·哀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组词】
末大、 末大必折、 末杪、 末梢
3.
【根】
(形声。从木,艮(gèn)声。本义:草木之根)。
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
【引证】
《说文》-根,木株也。 、 《说文通训定声》-蔓根为根,直根为柢。 、 《韩非子·解老》-根深,则视久。 、 《老子》-是谓深根、固柢。 、 《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其无宿根者,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组词】
根荄、 根茇、 根柢、 根垓
4.
【由】
(《说文》无“由”字,古字字形)。
树木生新枝。亦泛指萌生。
【引证】
《左传》-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
【组词】
由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