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0: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0:46
“替天行道”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代替天意执行正义。它源自**古代的道德观念,认为天道有正义,而人应当遵循天道,执行正义之事。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了正义而采取行动,尤其是对抗不公和邪恶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替天行道”常被用来描述英雄人物的行为,如《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赞扬那些勇敢站出来对抗不公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道德伦理讨论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强调正义和法律的执行。
同义词: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仗义执言 反义词: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倒行逆施
“替天行道”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原文是“替天行道,非天子之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描述个人或集体为了正义而采取的行动。
在**传统文化中,天道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而“替天行道”则是对这一准则的实践。在社会动荡或不公现象普遍的时期,这个词汇常常被用来激励人们为正义而斗争。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崇高和正义感。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了更大的善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英雄形象。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见证过一个社区领袖以“替天行道”的精神,帮助解决了社区内的一个长期问题,这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词汇的力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黑暗的夜里,他如星辰般闪耀,替天行道,照亮了前行的路。”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英雄站在山顶,手持正义之剑,背景是壮丽的日出。这样的画面和激昂的音乐可以很好地传达“替天行道”的情感和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执行上帝的意志”或“为正义而战”,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关于执行正义和对抗不公。
“替天行道”这个词汇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道德和正义的象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对于传达正义和道德观念非常重要。
你山上头领,都是替天行道的好汉。
有个公道大王牛皋,聚众在此山中,称孤道寡,~。
1.
【替】
(形声。本作“竝”。从竝,白声。竝(bìng),二人并立。本义:废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俗字作替。-竝,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不替孟明。 、 《诗·小雅·楚茨》-勿替引之。 、 《诗·大雅·召》-胡不自替。 、 《国语·楚语》-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 、 《离骚》-謇朝谇而夕替。
【组词】
久替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3.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
4.
【道】
(形声。从辵(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道,所行道也。 、 《尔雅》-一达谓之道。 、 《易·履》-道坦坦。 、 《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 《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 、 《史记·项羽本纪》-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 《山海经·海外北经》-道渴而死。 、 《史记·陈涉世家》-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组词】
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 道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