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39: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39:31
词汇“[替罪羊]”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仪式,后来被广泛用于比喻在社会生活中,无辜者被当作牺牲品或替罪者。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替罪羊”字面意思是指在古代犹太教中,每年赎罪日用来承担人们罪孽的一只羊。在现代汉语中,它比喻那些无辜被指责或承担责任的人。
“替罪羊”源自《旧约·利未记》中的赎罪日仪式,其中一只羊被放逐到旷野,象征性地带走人们的罪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引申为比喻用法。
在不同的文化和**中,都有类似“替罪羊”的概念,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牺牲无辜以平息众怒或解决问题的现象。
“替罪羊”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不公和悲情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无辜者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情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听说某人因为某种原因成为“替罪羊”,这种经历往往让人感到同情和不平。
在诗歌中,可以将“替罪羊”用作隐喻,表达对不公正现象的批判或对无辜者的同情。
在视觉艺术中,可以通过描绘一个无辜者被指责的场景来表达“替罪羊”的概念。在音乐中,可以通过悲伤的旋律来传达这种情感。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中的“scapegoat”,也有类似的表达,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这一现象的共同认知。
“替罪羊”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也是社会现象的反映。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追求公正和真相,避免无辜者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1.
【替】
(形声。本作“竝”。从竝,白声。竝(bìng),二人并立。本义:废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俗字作替。-竝,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不替孟明。 、 《诗·小雅·楚茨》-勿替引之。 、 《诗·大雅·召》-胡不自替。 、 《国语·楚语》-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 、 《离骚》-謇朝谇而夕替。
【组词】
久替
2.
【戾】
(会意。从犬,从户。犬从关着的门中挤出,必曲其身。本义:弯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戾,曲也。从犬,出户下身曲戾也。 、 《吕氏春秋》-饮必小咽,端直无戾。
【组词】
戾契
3.
【冈】
(形声。从山,网声。本义:山脊,山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俗亦误作崗。-岡,山脊也。 、 《楚辞·守志》。注:“山岭曰冈。”-览高冈兮峣峣。 、 《释名》-山脊曰冈。冈,亢也,在上之言也。 、 《诗·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病)。
【组词】
山冈;冈陀、 冈子、 冈岑、 冈崖、 冈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