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2:22: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2:22:59
御侮折冲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御、侮、折、冲。字面意思如下:
基本含义是指抵御外来的侮辱和冲突,通过智慧和策略挫败对手的攻击。
在文学作品中,御侮折冲 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领导者在外交或军事冲突中巧妙地化解危机,保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军事或政治讨论中可能会被提及。
御侮折冲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军事和外交策略,强调在面对外来威胁时,通过智慧和策略来化解危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智慧应对和危机管理。
在文化中,御侮折冲**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和“智”,即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仅要勇敢,还要有智慧和策略。这个成语在历史上多次被用来赞扬那些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
这个词汇给人以正面、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智慧、勇气和责任感。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仅要勇敢,还要有策略和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御侮折冲 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工作中巧妙处理复杂问题的人,或者在个人生活中以智慧化解冲突的人。
在诗歌中,可以将 御侮折冲 融入到描述英雄人物的诗句中,如:
英雄御侮折冲时,
智慧光芒照四方。
结合古代战争的画面或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 御侮折冲 的意境,如古代战鼓声、将军指挥的画面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deflecting blows with wisdom" 或 "turning the tide with strategy",强调在冲突中运用智慧和策略。
御侮折冲 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的军事和外交智慧,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挑战。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智慧,巧妙地化解危机。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传达了具体的行动,还蕴含了深层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武臣折冲曰御侮。
乃内之则殿阁枢府以至六部九卿,外之则洎甘四行省之疆吏,旁皇咨求,卒无一人焉足以胜~之任者。(清·严复《原强》)
1.
【御】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为“行”的省写,中为绳索形,右是“人”形。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即驾驶车马。本义:驾驶车马)。
同本义。也作“驭”。
【引证】
《说文》-御,使马也。 、 《诗·小雅·车攻》-徒御不惊。 、 《汉书·荀彘传》-以御见,侍中。 、 《周礼·大司徒》-礼乐射御书数。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梁弘御戎。 、 《资治通鉴》-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众…甚未足畏。
【组词】
御轮、 御策、 御正、 御夫
2.
【侮】
(形声。从人,每声。本义:轻慢,不敬重)。
同本义。
【引证】
《礼记·曲礼》-不侵侮。
【组词】
侮易、 侮慢、 侮忽、 侮法、 侮笑、 侮傲、 侮诮、 侮剧、 侮薄
3.
【折】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易·丰》-折其右肱。 、 《易·说卦》-兑为毁折。 、 《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 、 《周礼·疡医》-折疡之祝药。 、 《仪礼·特牲礼》-设折俎。 、 《左传·哀公元年》-无折骨。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领而死。 、 《淮南子·人间训》-堕而折期髀。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折。 、 《汉书·李广苏建传》-触柱折辕。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组词】
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 折伐、 折首、 折脚铛、 折齿
4. 【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