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25: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25:51
词汇“滞寂”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滞寂”由两个汉字组成:“滞”和“寂”。
结合起来,“滞寂”可以理解为一种停滞的、无声的状态或感觉。
由于“滞寂”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某种深沉的、静止的氛围,如描述一个废弃的村庄或一个沉思的瞬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学或哲学讨论中。
由于“滞寂”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的信息较少。它可能是由两个常用汉字组合而成的新词,用于特定的文学或哲学语境。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滞寂”可能被用来形容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状态。例如,在某些**或哲学体系中,追求内心的“滞寂”可能被视为一种精神修炼。
“滞寂”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可能是深沉、宁静或甚至有些忧郁。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孤独、沉思或对生命深层次的思考。
由于“滞寂”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可能较少。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文学或哲学讨论中,可能会涉及到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滞寂”来营造一种深沉的氛围:
夜色如墨,星辰隐匿,
世界陷入一片滞寂。
心灵在无声中沉思,
寻找那失落的宁静。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废弃的村庄或一个静止的湖面,这些都是“滞寂”的视觉联想。在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深夜的寂静,只有微风轻拂树叶的沙沙声。
由于“滞寂”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可能较少。在一些东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用来形容一种内心的平静或超脱。
“滞寂”是一个富有文学和哲学意味的词汇,它能够用来形容一种深沉的、静止的状态。虽然它在日常语言中不常用,但在特定的文学或哲学语境中,它能够提供丰富的表达和深层次的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滞】
(形声。从水,带声。本义:水流不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滞,凝也。 、 《周礼·廛人》-凡珍异之有滞者。 、 《楚辞·涉江》-淹回水而凝滞。 、 《淮南子·时则训》-流而不滞。
2.
【寂】
(形声。从宀(mián),叔声。本义:静悄悄,没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寂,无人声。 、 《四子讲德论》-寂寥宇宙。 、 《老子》-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 《易·系辞上》-寂然不动。 、 柳宗元《永州八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满坐寂然。 、 明·魏学洢《核舟记》-人视端容寂。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俄而寂然。
【组词】
寂寂悄悄、 寂密、 寂天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