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2:13: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2:13:52
词汇“吊死问疾”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意义的短语。
“吊死问疾”字面意思是指在人死后进行吊唁,同时询问生前的病情。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对死者的深切哀悼和对生前的关怀。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礼仪文化,强调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关怀。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传统文化中,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关怀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道德责任。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深沉的哀伤和温暖的关怀感,让人联想到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生者的同情。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描述对逝去亲友的深切哀悼,以及对生者的心理支持。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吊死问疾”来表达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和对生者的关怀,如:“春风不解吊死问疾,唯有泪千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哀悼场景的画面,人们低头默哀,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哀乐或哀悼时的沉默。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ourn and care”,但“吊死问疾”更强调了对死者的吊唁和对生者的关怀。
“吊死问疾”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生死的尊重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晋宋人墨迹,多是~书简。
1.
【吊】
(吊为弔的俗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弋射矰(zēng)缴之形。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荒野里用柴薪盖着,但怕禽兽要来吃,连送丧的亲友都带着弓箭前来帮助驱除。本义:悼念死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弔,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敺禽。 、 《礼记·曲礼》-知生者弔,古弔辞曰,如何不淑。 、 贾谊《吊屈原赋》-敬吊先生。
【组词】
吊纸、 吊问、 吊死、 吊祠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3.
【问】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问,讯也。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 、 《周礼·大宗伯》-时聘曰问。 、 《仪礼·聘礼》-小聘曰问。 、 《论语》-问人于他邦。 、 《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 、 《乐府诗集·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列子·汤问》-问其故。 、 《后汉书·列女传》-跪问其故。 、 《史记·孔子世家》-景公问政孔子。 、 《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康肃问曰。 、 《左传·庄公八年》-公问不至。
【组词】
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 问信、 问官答花、 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 问岁、 问禁、 问遂、 问对、 问知、 问俗、 问卦、 问经、 问龟、 问课
4.
【疾】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矢,字形象人腋下中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本义:受兵伤。泛指疾病)。
轻微的叫疾。
【引证】
《说文》。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疾,病也。 、 《韩非子·喻老》-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 《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