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1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19:15
对仗:在汉语中,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在诗歌、对联或其他文学作品中,将两个或多个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平行排列,使其在意义、音韵、字形等方面形成对比或呼应。对仗通常要求平仄相对、意义相映、字数相等。
对仗这一修辞手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随着汉语诗歌的发展,对仗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技巧,特别是在唐宋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应用。
在传统文化中,对仗不仅是一种文学技巧,也是一种审美追求。它体现了人追求和谐、平衡的审美观念,以及对语言美的高度重视。
对仗常常给人一种工整、和谐、优美的感觉。它能够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使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在学*和创作诗歌时,我经常使用对仗来构思诗句,它帮助我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使作品更加精炼和富有韵味。
在创作一首关于秋天的诗时,我可能会写:“落叶随风舞,寒蝉伴月鸣。”这样的对仗句式能够增强诗句的意境和美感。
对仗的词语往往在视觉上形成对称美,如“山高水长”;在听觉上形成和谐的韵律,如“风轻云淡”。
在英语诗歌中,类似的修辞手法称为“parallelism”,如“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对仗是汉语诗歌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它不仅增强了语言的美感,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追求。在学*汉语和进行文学创作时,理解和运用对仗是非常重要的。
1.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2.
【仗】
(形声。从人,丈声。本义:执,拿着)。
同本义。
【引证】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仗剑从之。 、 《史记·刺客列传》-独行仗剑至韩。
【组词】
仗斧、 仗节、 仗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