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2:42: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2:42:03
“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有超过的,但没有不如的”。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物在某方面不仅达到了某种程度,而且还有所超越,甚至超过了其他所有同类事物。
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强调某人的才能或某事物的品质超群,如在描述一个艺术家的技艺时可以说:“他的画技有过之而无不及,无人能出其右。”在口语中,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表达对某人成就的赞赏,例如:“他在数学上的造诣有过之而无不及,是真正的天才。”
这个成语的出处较难考证,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超越”和“极致”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表达卓越和超越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追求卓越和超越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倾向,鼓励人们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成就。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它鼓励人们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在联想上,它让人想到那些在各自领域中取得非凡成就的人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描述一个朋友在学术上的成就,他的研究成果不仅达到了国际水平,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创新,确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诗篇,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春风拂面,温暖人心。”
在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高山之巅,象征着超越和卓越。在听觉上,它可能让人想到激昂的音乐,象征着不断向上的动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urpassing all others”或“without equal”,它们都传达了超越和无与伦比的意思。
“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它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卓越和超越的概念,还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文化和情感上的深远影响。
予时亦以省试官待罪廷中,目睹盛事,谓景伯十年凤池,名位视其父有过之无不及者。
自古以来,做官越做越富,教书越教越穷。到了中华民国,更是~。
1. 【有】
2.
【过】
古国名 ,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引证】
《左传·襄公四年》-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姓,过国之后。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5.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6.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7.
【及】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及,逮也。 、 《史记`项羽本纪》-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 《左传隐公元年》-无庸,将自及。
【组词】
赶不及、 企及、 來得及、 及面、 及时应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