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27: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27:58
词汇“烛理”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根据字面意思,“烛”通常指蜡烛,而“理”可以指道理、理论、理解等。将两者结合,“烛理”可能指的是通过某种方式(如烛光)来理解或阐明某个道理或理论。然而,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以下分析将基于这种假设性的理解进行。
“烛理”可能指的是通过微弱的光线(如烛光)来探索或理解深奥的道理或理论。
由于“烛理”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在困难或黑暗中寻求真理的过程。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学或哲学讨论中。
由于“烛理”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不明确。它可能是由“烛”和“理”两个字组合而成,用以表达特定的意境或概念。
在某些文化中,烛光常被用来象征希望、真理或内心的平静。因此,“烛理”可能在这些文化中被用来形容在困难或挑战中寻求真理和智慧的过程。
“烛理”可能让人联想到安静、沉思的夜晚,以及在孤独中寻求知识和理解的情景。这种联想可能带来一种宁静和深沉的情感。
由于“烛理”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可能有限。它可能在一些特定的文学创作或哲学讨论中被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寂静的夜,烛光摇曳,我烛理着星辰的秘密。”
视觉上,“烛理”可能让人联想到一支点燃的蜡烛,周围是安静的夜晚。听觉上,可能是轻微的烛火燃烧声和远处虫鸣。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烛理”的词汇,但类似的意境可以通过不同的词汇组合来表达。
“烛理”作为一个假设性的词汇,展示了通过微弱的光线来探索和理解深奥道理的意境。尽管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在特定的文学或哲学语境中,它可以用来表达一种深沉和宁静的寻求知识的过程。
1.
【烛】
(形声。从火,蜀声。本义:古代照明用的火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燋也。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烛,庭燎大烛也。 、 《仪礼·燕礼》-执烛于西阶上。 、 《周礼·司烜氏》。注:“树于门外,曰大庭燎。”-共坟烛庭燎。 、 《礼记·曲礼》-独不见跋。 、 《仪礼·士丧礼》注-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举烛者,尚明也。 、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 陆游《雪夜感旧》-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
【组词】
烛火、 烛炬
2.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