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0 16:06: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0 16:06:11
敦风厉俗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敦”和“厉”两个动词与“风”和“俗”两个名词组成。字面意思是通过加强和改善社会风气和*俗,以提高道德水平和社会秩序。这个成语强调通过正面的行为和教育来改善社会环境。
在文学作品中,敦风厉俗 常用来描述一个社会或团体通过道德教育和良好行为的示范来提升整体的社会风气。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社会改革、教育政策或道德建设时,它会被专业人士或学者提及。
同义词:移风易俗、改良风俗、提升风气 反义词:败坏风气、破坏*俗、堕落风俗
敦风厉俗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和风俗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方式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社会中,它更多地被用于正式或学术的语境中。
在文化中,敦风厉俗**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视。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强调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来改善社会环境,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手段。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和向上的,它让我联想到一个充满正能量和道德感的社会。在使用这个成语时,我感到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改善周围的环境。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与过一个社区服务项目,旨在通过教育和志愿活动来提升社区的道德风尚。这个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敦风厉俗 的实际意义和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春风的温柔中,我们敦风厉俗,
用爱和智慧编织社会的和谐。
每一颗心,都是道德的种子,
在阳光下,绽放出希望的花朵。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和谐的社区,孩子们在公园里玩耍,老人们在树荫下交谈,志愿者们在街头帮助需要的人。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温馨和希望,与敦风厉俗 的意境相契合。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通过“promote good morals and customs”或“uphold social virtues”来表达,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理念相似,都是强调通过正面的行为和教育来提升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平。
敦风厉俗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更是一种社会理念的体现。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能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改善社会环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加深了我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恬既孝行殊异,声著邦壤,敦风厉俗,弘益兹多。
皆所以谋其始迹,访厥成罪,~,永资世范者也。
1.
【敦】
古代食器 。青铜制。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流行于战国时期。
【引证】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之两敦。
2.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
3.
【厉】
(是“砺”的本字。从厂(hàn),象山崖形,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磨刀石)。
同本义。
【引证】
、 《诗·大雅》。陆德明《经典释文》:“厉,本又作砺。”-涉渭为乱,取厉取锻。
4.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