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0:24: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0:24:17
词汇“反掖之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文献,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反掖之寇”字面意思是指背叛或反抗的敌人。其中,“反”表示反对、背叛,“掖”在古代有扶持、帮助的意思,“寇”指敌人或入侵者。综合来看,这个词汇描述的是那些原本受到扶持或帮助,但最终背叛或反抗的人或势力。
由于该词汇较为古老且不常用,它在现代语境中很少出现。在古代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可能会用来描述那些背叛君主或国家的臣子或敌对势力。
该词汇的词源可能追溯到古代汉语,具体的历史演变不详。在古代,这样的词汇常用于描述政治或军事上的背叛行为。
在古代**,忠诚和背叛是重要的道德和政治议题。因此,“反掖之寇”这样的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可能用来强调忠诚的重要性,以及对背叛行为的严厉谴责。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背叛、不忠和危险。它可能引发对历史上的背叛行为的反思,以及对忠诚和信任的重视。
由于该词汇不常用,个人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或道德议题时,可能会引用这样的词汇来强调背叛的严重性。
在创作历史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反掖之寇”来描绘一个复杂的角色,展现其内心的挣扎和最终的背叛行为。
结合古代战争的画面或音乐,可以更好地传达“反掖之寇”所蕴含的背叛和冲突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背叛行为,如英语中的“traitor”或“betrayer”。
“反掖之寇”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忠诚和背叛的重视。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夫弃城而败军,则反掖之寇必袭城矣。
1.
【反】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本义:手心翻转)。
同本义 同: 翻
【引证】
《说文》-反,覆也。 、 《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 、 《汉书·张安世传》-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
2.
【掖】
用手扶着别人的胳膊。
【引证】
《说文》-掖,以手持人臂投地也。从手,夜声。 、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二礼从国子巡城掖以赴外。 、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余掖杀国子。 、
【组词】
掖进
扶助;提携。
【引证】
《诗·陈风·衡门》序-故作是诗以诱掖其君也。
【组词】
奖掖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寇】
(会意。从宀(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pū),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 、 《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寇贼奸宄。 、 《左传·文公七年》-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 《吕氏春秋·贵公》-大兵不寇。 、 《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 、 《资治通鉴》-吐蕃发十万兵寇西川。
【组词】
寇戎、 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 寇剽、 寇钞、 寇攘、 寇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