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7:00
词汇“灭祀”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灭祀”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灭祀”字面意思是指停止或废除祭祀活动。其中,“灭”意味着终止、消灭,“祀”指的是祭祀。在古代社会,祭祀是一种重要的和社会活动,因此“灭祀”通常带有强烈的文化和意义。
在古代文献中,“灭祀”常常出现在讨论国家兴衰、道德伦理或**信仰的语境中。例如,当一个王朝衰败或被推翻时,新的统治者可能会废除前朝的祭祀仪式,以此来象征新秩序的建立和对旧秩序的否定。
“灭祀”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灭”和“祀”都是古代常用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灭祀”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降低,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作品或学术讨论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传统文化中,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活动,与家族、国家和社会的秩序紧密相关。因此,“灭祀”不仅是一种**行为,也反映了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
“灭祀”一词带有一种沉重和严肃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变迁、文化的断裂和社会的动荡。
在现代生活中,“灭祀”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文化遗产保护、**自由或历史研究时,可能会间接涉及这一概念。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灭祀”用作象征,代表一种旧秩序的结束和新秩序的开始,或者用来描绘一个时代的终结。
由于“灭祀”涉及**和历史,可以联想到古代祭祀场景的图像,或者是历史纪录片中关于王朝更替的叙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废除或改变仪式,例如欧洲历史上的改革,废除了一些天主教的仪式。
“灭祀”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深度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实践,也揭示了文化和社会的变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1.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
2.
【祀】
(形声。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本义:祭祀天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祀,祭无已也。 、 、 、 《周礼·在宗伯》。郑注:“五色之帝。”-五祀。 、 《周礼》。贾公彦疏:“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以雷鼓鼓神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