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38: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38:58
灭私奉公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消灭私心,奉献公事”。它强调个人应该摒弃私利,全心全意为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服务。这个成语体现了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灭私奉公”这个成语源自**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历史演变中,它一直是儒家文化中提倡的美德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灭私奉公”与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义”紧密相关,强调个人应该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在社会主义文化中,这个成语也被用来强调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面、崇高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无私、奉献和责任感。它激励人们为了更大的利益而努力,同时也可能让人感到一定的压力和牺牲感。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总是以“灭私奉公”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指导,还在生活上给予关怀,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我。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灭私奉公心,照亮夜行路;无私奉献者,人间真英雄。”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群人团结一致,共同为某个目标努力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激励人心的演讲或歌曲,强调无私和奉献的主题。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selflessness”或“altruism”来表达,虽然具体的文化背景和强调点有所不同,但核心理念是相似的,即个人应该超越自我,为他人或集体做出贡献。
“灭私奉公”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一种社会期望。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融入**文化,同时也提醒我在生活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辟名用物者逃无所入,灭私奉公者得以自明。
1.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
2.
【私】
(形声。从禾,厶(sī)声。本义:禾;庄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盖禾有名私者也。”-私,禾也。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
3.
【奉】
(会意。小篆字形,从手,从収(gǒng,双手),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树盖子。是用手捧物的意思。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 同: 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奉,承也。 、 《礼记·檀弓下》-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 《汉书·蒯通传》-常山王奉头鼠窜。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愿奉璧往使。 、 《战国策·燕策》-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组词】
奉书;奉地图;奉手
4.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