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49: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49:50
“止于至善”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停止在最好的状态”。这个成语强调追求最高境界的完美和卓越,不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追求更好的自己或事物。
在文学中,“止于至善”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品质或作品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他人不断追求卓越,不满足于平庸。在专业领域,如教育、管理等,它强调持续改进和追求卓越的重要性。
“止于至善”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强调了追求道德和智慧的最高境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强调不断追求卓越和完美。
在**传统文化中,“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和“礼”,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鼓励人们不断追求个人和职业上的卓越,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不断进步、追求完美的精神。它激励人们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挑战自我,实现更高的目标。
在个人生活中,我常常用“止于至善”来激励自己不断学新知识,提升个人能力。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中,我都努力追求更高的标准,不满足于平庸。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知识的海洋里,我扬帆远航,
追求那“止于至善”的光芒。
每一页书卷,都是新的起点,
在智慧的旅途上,永不止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高山、大海或星空的作品,象征着不断追求卓越的旅程。音乐方面,可以选择激昂的交响乐,传达出不断前进、追求完美的动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rive for perfection”或“aim for the bes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理念。
“止于至善”这个成语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工具,它提醒我不断追求卓越,不满足于现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帮助我树立高标准,鼓励我不断进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1.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
2.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3.
【至】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引证】
《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 《论语》-凤鸟不至。 、 《字林》-至,到也。 、 《广韵》-至,到也。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东山》-我征聿至。 、 《墨子·辞过》-远道不至。 、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论语·微子》-至则行矣。 、 唐·柳宗元《三戒》-至则无可用。 、 汉·王粲《登楼赋》-风雨骤至。 、 《老子·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武帝时,至代相。 、 宋·文天祥《后序》-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 、 《聊斋志异·狼三则》-前狼又至。 、 清·洪亮吉《治平篇》-至子之世。
【组词】
至旦、 水流至足;至竟、 至止、 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 至乎、 至至、 至到
4.
【善】
(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吉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善,吉也。 、 《汉书·翼奉传》-来者以善日邪时,孰与邪日善时?
【组词】
善时、 善祥、 善征、 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