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24: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24:00
“仗节死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坚守节操,宁死不屈。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面对困难或压力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在文学作品中,“仗节死义”常用来形容那些在逆境中坚守正义、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如古代的忠臣烈士。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它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其他表达方式传达。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伦理学等,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道德和忠诚的问题。
同义词:宁死不屈、坚贞不渝、忠贞不二 反义词:变节投降、屈膝投降、背信弃义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如“宁死不屈”更强调面对死亡的勇气,“坚贞不渝”则强调信念的坚定和不变。反义词则完全相反,指的是在压力下放弃原则和信念。
“仗节死义”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忠义文化。在历史上,许多忠臣烈士的故事被传颂,成为后世学的榜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也逐渐固定下来。
在**传统文化中,“仗节死义”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忠诚和正义的象征。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教育和激励人们坚守原则,不畏艰难。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佩和尊重。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为了正义和信念不惜牺牲的英雄人物,激发人们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这个成语,但它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体现。例如,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轻易放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仗节死义,忠魂不灭,
历史长河,英雄永存。
在故事中,可以这样描述: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夜晚,他以仗节死义的精神,守护着那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直到最后一刻。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忠臣在风雨中坚守岗位的形象。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壮的音乐,如古筝或二胡的演奏,来增强这种坚守和牺牲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die for one's principles”或“stand firm to one's belief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精神内涵是相似的。
“仗节死义”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对历史英雄的赞颂,也是对现代人道德和信念的激励。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传达忠诚、正义等核心价值观。
前山阳亡徒苏令,纵横史士,临难莫肯仗节死义者,以守相威权素夺故也。
杜子美《送严武还朝》诗:‘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劝以~也。
1.
【仗】
(形声。从人,丈声。本义:执,拿着)。
同本义。
【引证】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仗剑从之。 、 《史记·刺客列传》-独行仗剑至韩。
【组词】
仗斧、 仗节、 仗策
2.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
3.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4.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