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02: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02:19
屈节: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在某种压力或情况下放弃自己的原则或尊严,屈服于他人。它通常带有贬义,暗示了一种不情愿的妥协或投降。
屈节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屈”意味着弯曲或屈服,“节”则指原则或节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在压力下放弃原则。
在**传统文化中,屈节往往与忠诚和气节相对立,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这种观念在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屈节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软弱和无原则的行为。它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坚持原则和尊严的重视。
在现实生活中,屈节可能出现在职场冲突、个人道德选择或社会压力等多种情境中。例如,一个人可能面临是否为了保住工作而屈节于不公正的要求。
在诗歌中,屈节可以被用来象征个人在社会压力下的内心挣扎:
在风中摇曳的芦苇,
是否也曾屈节于狂风?
心中的原则,
是否能如磐石般坚定?
屈节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弯曲的树枝或低头的人,这些视觉形象传达了一种妥协和屈服的感觉。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低沉的音乐或沉重的叹息。
在英语中,与“屈节”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compromise one's principles”或“surrender one's dignity”,这些表达也强调了在压力下放弃原则或尊严的概念。
屈节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揭示了个人在压力下的选择,也反映了社会对原则和尊严的重视。通过对这个词汇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运用和道德判断。
1.
【屈】
(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屈,拗曲。 、 《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 《易·系辞》-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 马中锡《中山狼传》-猬缩蠖屈。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不可屈伸。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屈膝叩首。 、 清·张廷玉《明史》-不当屈。
【组词】
屈指询算、 屈律、 屈卮、 屈申、 诎屈、 屈伸、 屈屈、 屈蠖
2.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