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25: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25:59
“正身明法”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端正自己的行为,明确法律的界限。这个成语强调个人应当自律,遵守法律,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文学作品中,“正身明法”常用来形容君主或官员的德行和法治精神。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劝诫他人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和道德教育中,这个词汇强调法律的权威和个人责任。
“正身明法”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法治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含义和用法有所扩展,更加强调社会责任和法律意识。
在**传统文化中,“正身明法”与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呼应,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秩序的和谐。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被用来强调法治精神和公民责任。
这个词汇给人以正直、严肃和责任感强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公正无私的法官、廉洁自律的官员和遵守规则的公民。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一位社区领袖通过正身明法的行为,有效地解决了邻里间的纠纷,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正身明法,心如止水,律己以严,治人以宽。”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身穿法官袍的法官,手持法槌,庄严肃穆。结合音乐,可以选择庄重、严肃的古典音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phold the law and maintain integrity”,强调维护法律和个人诚信。
“正身明法”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成语,它不仅强调个人自律,还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提醒我要遵守规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并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千石令长当袛奉旧宪,正身明法,抑齐豪强,存恤孤独,隐实户口,劝课农桑。
1.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
3.
【明】
(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jiǒng),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引证】
《说文》-朙,照也。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照临四方曰明。 、 《诗·齐风·鸡鸣》-东方明矣。 、 《国语·周语》-明,精白也。 、 《书·洪范》-视曰明。 、 《礼记·中庸》-明则著。 、 《尔雅》-明星谓之启明。 、 《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 、 《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 唐·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苏轼《赤壁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方苞《狱中杂记》-禁卒居中央,牖其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明月斜挂。 、 唐·杜甫《春夜喜雨》-江船火独明。 、 蔡元培《图画》-明暗之掩映。
【组词】
明星、 明珠、 明明、 明丢丢、 明晃晃、 明晦、 明彩
4.
【法】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同基本义。
【引证】
《说文》-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 、 《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 《书·吕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 《盐铁论·诏圣》-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 、 《管子·心术》-杀戮禁诛谓之法。 、 《大戴礼记》-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 《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当斩。 、 《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