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8:26: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8:26:29
杜弊清源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杜绝弊端,清理源头”。这个成语强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消除不良现象或错误行为的根源。
在文学作品中,杜弊清源 常用于强调改革或治理的彻底性,如在描述政治改革、企业管理或社会问题的解决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表达对某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建议。在专业领域,如法律、管理学等,它用于强调系统性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同义词:根除弊端、治本、彻底解决 反义词:治标、表面功夫、临时应付
杜弊清源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治理理念,强调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政治治理,也应用于各种需要彻底解决问题的场合。
在文化中,杜弊清源**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治国平天下”理念,即通过彻底的改革和治理,达到社会和谐与进步。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强调政策或措施的彻底性和有效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坚定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决心和力量。它鼓励人们面对问题时不回避,而是勇敢地直面并解决根本问题。
在个人生活中,杜弊清源 可以应用于各种需要彻底改变的情况,如个人*惯的改变、工作方法的优化等。例如,面对长期的工作压力,可以采取杜弊清源的方法,从根本上调整工作和生活平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杜弊清源,改革风起, 根除旧疾,新芽初露。 治国如烹小鲜,需细心, 清源杜弊,方见真章。”
视觉上,杜弊清源 可能让人联想到清澈的泉水从源头流出,象征着问题的彻底解决。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清脆的水声,象征着问题的清晰和解决的彻底。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get to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或 "address the issue at its core",都强调了从根本
臣等仍多派妥干员弁,于各口加倍严查,终期杜弊清源。
他向上级进献~的报告。
1.
【杜】
(形声。从木,土声。本义:杜梨,棠梨,一种木本植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牡曰棠,牝曰杜。”-杜,甘棠也。 、 《齐民要术》-杜树大者插五枝。
2.
【弊】
(形声。字本作“獘”,从犬,敝声。从犬,表示被狗扑倒或遭狗咬而倒下。讹变为“弊”。本义:仆,向前倒下)。
仆;向前倒下。 同: 毙
【引证】
《说文》-獘,?顿仆也。 、 《礼记·檀弓》-射之獘一人。 、 《周礼·大司马》-质明,弊旗,诛后至者。
3.
【清】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同本义。与“浊”相对。
【引证】
《孟子》-沧浪之水清兮。 、 《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身赴清池。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发之欲其清。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水尤清冽。
【组词】
清直、 清波、 清泚、 清涟、 清活活、 清照、 清悠悠、 清深、 清酤、 清雨、 清英、 清茗
4.
【源】
(形声。从水,原声。“原”有表义作用,指水源。本义:水源,源泉。字本作“原”)。
同本义。
【引证】
《礼记·学记》-或源也,或委也。 、 《礼记·月令》-祈祀山川百源。 、 《礼记·礼乐志》-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组词】
源委、 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