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24: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24:22
杜口绝舌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闭口不言,断绝言辞”。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因为某种原因而沉默不语,不再发表意见或言论。
在文学作品中,杜口绝舌 常用来描绘人物在面对困境或压力时的沉默态度,或者表达对某种情况的无奈和抗议。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个话题上突然变得沉默,不再参与讨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个体在群体中的沉默行为。
杜口绝舌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和学术语境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杜口绝舌** 有时被视为一种消极的应对策略,尤其是在面对不公或错误时。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保持沉默也被认为是一种智慧,尤其是在知道言多必失的情况下。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无奈。它让我联想到在面对无法改变的情况时,人们选择沉默以保护自己或避免冲突。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团队讨论中,我因为担心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而选择了杜口绝舌。后来,我意识到这种沉默并没有帮助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了团队的分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沉默的夜里,我杜口绝舌,
心中的波涛,无声地翻涌。
想象一个寂静的房间,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面无表情,周围的一切声音都消失了。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杜口绝舌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clam up”或“to keep one's mouth shut”,虽然这些表达没有杜口绝舌那么强烈的文学色彩,但它们传达了相似的沉默概念。
杜口绝舌 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人在特定情况下的沉默行为,它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我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杜口绝舌,言为祸母。
1.
【杜】
(形声。从木,土声。本义:杜梨,棠梨,一种木本植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牡曰棠,牝曰杜。”-杜,甘棠也。 、 《齐民要术》-杜树大者插五枝。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绝】
(会意。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绝,断丝也。 、 《史记》-冠缨索绝。
【组词】
绝缨
4.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