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5:5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5:56:06
怪罪:指对某人或某事进行责备或归咎,通常是因为某件不好的事情发生或出现问题。
怪罪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怪”(意为奇怪或责怪)和“罪”(意为罪行或错误)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怪”已有责怪的含义,而“罪”则指犯罪或过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怪罪”。
在**文化中,怪罪有时与面子文化相关,人们可能会为了避免自己的面子受损而怪罪他人。此外,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行为往往与集体责任相连,因此怪罪有时也涉及到对集体的评价。
怪罪往往带来负面的情感反应,如愤怒、沮丧或防御。它可能引发争吵或冲突,但也可能促使人们反思和改进。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因为一次团队项目失败而怪罪自己,但后来意识到责任是共同的,需要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
在诗歌中,可以将“怪罪”融入对人际关系的探讨:
在错综的网络中,我们怪罪,
如同夜空中迷失的星辰,
寻找着那不存在的罪魁,
却在彼此的目光中找到答案。
怪罪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上的辩论,或是家庭中的争吵场景。视觉上,可能会想到人们面对面的紧张对峙;听觉上,可能是激烈的争论声。
在英语中,“怪罪”可以对应为“blame”,在法语中为“reprocher”,在德语中为“beschuldigen”。这些词汇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有责备的含义,但在使用和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怪罪是一个在多种语境中都有应用的词汇,它涉及到责任、情感和人际关系。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冲突,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沟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词汇,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1.
【怪】
(形声。从心,圣(kù)声。恠曾为怪的俗字。本义:奇异;奇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怪,异也。 、 《论衡·自纪》-诡于众而突出曰怪。 、 《书·禹贡》-铅松怪石。 、 《山海经·中山经》-苟床之山多怪石。 、 《礼记·祭法》。疏:“庆云之属。”-见怪物 、 《周礼·阍人》-奇服怪民不入宫。 、 《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 、 魏学洢《核舟记》-嘻,技亦灵怪矣哉! 、 《水经注·三峡》-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潄其间。 、 《聊斋志异·促织》-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组词】
怪伟、 怪物相、 怪迂、 怪谲
妖精,鬼物。
【引证】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 《博物志》-土之怪为獖羊。 、 《西游记》-山高必有怪。
【组词】
鬼怪;妖怪;精怪;神怪、 魔怪
2.
【罪】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辠,犯法也。 、 《尔雅》-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 、 《诗·小雅·小明》-畏此罪罟。 、 《易·解卦象下传》-君子以赦过宥罪。 、 《荀子·王制》-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 《国语·晋语》-离桓之罪。 、 《史记·陈涉世家》-或闻无罪。 、 《汉书》-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 诸葛亮《出师表》-治臣之罪。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知罪矣。
【组词】
罪首、 罪失、 罪眚、 罪瑕、 罪祸、 罪累、 罪悔、 罪殃、 罪辜、 罪衅、 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