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2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21:36
“怅然自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感到失落和迷茫,形容心情沮丧,不知所措。其中,“怅然”表示心情郁闷、不舒畅,“自失”则指自己感到迷茫、失去了方向或目标。
在文学作品中,“怅然自失”常用来描绘人物在经历重大变故或情感挫折后的心理状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时,仍能传达出强烈的情感色彩。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批评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或作品的情感深度。
“怅然自失”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由于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怅然自失”常常与文人墨客的情感体验相关联,反映了他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表达人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复杂情感。
“怅然自失”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忧郁的。它让人联想到孤独、迷茫和无助,这些情感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常常被用来增强作品的情感深度。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面对职业选择的不确定性时,体验过“怅然自失”的感觉。那种迷茫和不安,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词汇所表达的情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怅然自失夜,星辰黯淡无光。 心随风飘散,何处是归航?
视觉上,“怅然自失”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孤独的身影站在窗前,望着远方的景象。听觉上,可能是一首低沉的钢琴曲,旋律中透露出无尽的忧郁和迷茫。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st in thought”或“feeling lost”,虽然这些表达没有“怅然自失”那么强烈的情感色彩,但也能传达出类似的迷茫和失落感。
“怅然自失”这个词汇在表达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时非常有用,它不仅能够传达出失落和迷茫的情感,还能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增强情感的表达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沟通的深度和细腻度。
殷怅然自失。
忠泣诉父名,主人~。
1.
【怅】
(形声。从心,长声。本义:因失意而不痛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恨,望恨也。 、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怅寥廓,向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组词】
惆怅、 怅况、 怅触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自】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自,鼻也。
4.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