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29: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29:01
“怅恨”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怅”和“恨”。字面意思是指因失望、不满或遗憾而感到的深深的不快和怨恨。其中,“怅”表示失望、失意,而“恨”表示怨恨、不满。结合起来,“怅恨”描述了一种深层次的、由内心深处产生的负面情绪。
在文学作品中,“怅恨”常用来表达主人公因某种原因未能实现愿望或遭遇不幸而产生的深刻情感。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用,但在表达深层次的失望和怨恨时,仍可使用。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批评中,可能会更深入地探讨“怅恨”这一情感的产生机制和影响。
“怅恨”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在表达深层次的负面情感时,仍是一个有力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怅恨”常常与诗词中的哀怨情感相联系,如李白的“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这种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描绘,反映了人们对未竟理想的深刻反思和情感表达。
“怅恨”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孤独、失落和深深的遗憾。这种情感可能触发对个人经历的回忆,影响个人的情绪和行为。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在面对重大失败或失去重要机会时体验到“怅恨”的情感。例如,未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或错过了一个重要的职业机会,都可能引发这种深层次的负面情绪。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怅恨如秋水,悠悠无尽时。” 这句话通过比喻将“怅恨”比作无尽的秋水,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情感的深远和持久。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孤独人物站在窗前,望着远方的画面,背景音乐可能是低沉的钢琴曲,增强了“怅恨”情感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情感可以用“regret”和“resentment”来表达,但“怅恨”更强调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
“怅恨”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深刻地传达因失望和遗憾而产生的复杂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1.
【怅】
(形声。从心,长声。本义:因失意而不痛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恨,望恨也。 、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怅寥廓,向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组词】
惆怅、 怅况、 怅触
2.
【恨】
(形声。从心,艮(gèn)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恨,怨也。 、 《国语·周语下》-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 、 唐·杜甫《兵车行》-役夫敢申恨。 、 唐·李朝威《柳毅传》-恨贯肌骨。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国之恨。
【组词】
恨命、 恨恨、 恨穷发极、 恨五骂六、 恨如头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