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45: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45:23
“举世皆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全世界都知道”,用来形容某事物或某人的名声极大,广为人知,几乎无人不晓。
“举世皆知”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相对稳定。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于名声和知名度的重视。
在**文化中,名声和声誉被视为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本。因此,“举世皆知”这个成语在强调个人或事物的广泛认可和尊重时非常有用。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广泛认可和尊重。它激发人们对卓越成就的向往和对知名度的追求。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国际会议上听到一位演讲者提到他的研究成果举世皆知,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知识传播的力量和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诗篇,如星辰般璀璨,举世皆知,照亮了无数心灵。”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英雄站在高山上,他的事迹被风吹向四面八方,举世皆知。音乐上,可以联想到宏伟的交响乐,象征着广泛传播和认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orld-renowned”或“famous worldwid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广泛知名度的概念。
“举世皆知”这个成语不仅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跨文化交流中也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广泛认可和尊重的概念,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
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但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
1.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
2.
【世】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 、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
【皆】
(会意。从比,从白。从“比”,有“并”的意思。本义:都,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皆,俱词也。 、 、 《左传·哀公十一年》-皆死皆殡。 、 《书·汤誓》-予及汝皆亡。 、 《战国策·齐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 《战国策·齐策》-皆以美于徐公。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皆自于人欤。 、 宋·苏轼《石钟山记》-所在皆是。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皆托忠烈之名。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环村居者皆猎户。 、
【组词】
皆悉、 皆既、 这件事情人人皆知
4.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