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51: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51:03
循理守分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循理”和“守分”两个词组成。其中,“循理”指的是遵循道理或规则,“守分”则是指遵守本分,不越界。结合起来,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行为上遵循既定的道理和规则,同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和分寸。
在文学作品中,循理守分 常用来形容人物的行为举止得体,符合社会规范。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劝诫他人不要过分或越界。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这个词汇强调遵守专业规则和道德标准。
同义词:守规矩、循规蹈矩、安分守己 反义词:放肆无忌、越俎代庖、肆无忌惮
循理守分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行为应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社会中,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不仅仅局限于道德层面。
在传统文化中,循理守分** 是评价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职场和日常生活中,强调个人应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这个词汇给人以稳重、可靠的印象,常与正直、诚信等正面品质联系在一起。在个人表达中,使用这个词汇可以传达出对规则和秩序的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总是循理守分,对待学生既严格又公正,这种行为深深影响了我对教育者的看法。
在诗歌中,可以将“循理守分”融入描述自然景观的诗句中,如:“山川循理守分,四季轮转有序。”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文人墨客在书房中读书写字的场景,背景音乐可以选择古筝或古琴的旋律,营造出一种宁静、有序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adhere to the rules”或“stay within one's bound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强调遵守规则和界限。
循理守分 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强调的是一种有序、和谐的社会状态。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惯和道德观念。
而朝廷至今终未省寐,犹以二人所为为是,而以循理守分者为非。
朕在藩邸时,仰托皇考福庇,安富尊荣,~,不交结一人,不与闻一事。
1.
【循】
(形声。从彳,盾声。彳(chì),双人旁,与行走有关。本义:顺着,沿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循,行顺也。 、 《庄子·天道》-循道而趋。 、 《庄子·列御寇》-循墙而走。 、 《书·顾命》-率循大下。 、 《淮南子·本经》-五星循轨。 、 《淮南子·原道》-循天者,与道游者也。 、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循山而南。 、 《吕氏春秋·察今》-循表而夜涉。 、 《聊斋志异·促织》-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 、 清·姚鼐《登泰山记》-循以入。
【组词】
循轨、 循箫
2.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3.
【守】
(会意。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左传·二十一年》-王巡虢守。 、 《周礼均人》。注:“地守,衡虞之属。”-均地守。 、 《周礼·内宰》。注:“宿卫者。”-纠其守。 、 《荀子·王制》。注:“谓地也。”-虽守者益。 、 《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 《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
4.
【分】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引证】
《孙子·谋攻》-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组词】
股分;部分;分资、 分例、 分均
分际,合适的界限。
【引证】
《水浒传》-两个正斗到分际。
【组词】
分际、 分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