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3:33: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3:33:31
“以辞害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使用言辞不当,导致损害了本意或真实意图。这个成语强调了言辞与意图之间的不匹配,通常是因为言辞过于华丽、复杂或不恰当,使得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被误解或扭曲。
在文学中,“以辞害意”常常用来批评那些过分追求辞藻华丽而忽视内容真实性的作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说话过于复杂或不直接,导致沟通障碍。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指代那些因言辞不当而导致意图被误解的情况。
“以辞害意”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学批评,特别是在诗歌和散文的评论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用以批评那些言辞与意图不符的情况。
在文化中,言辞的恰当性和真实性一直被高度重视。因此,“以辞害意”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提醒人们在表达时要注重言辞与意图的一致性。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警惕和反思。它让我想到在表达时应该追求简洁和真实,避免因言辞不当而导致的误解或沟通障碍。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因言辞不当而导致项目沟通出现问题的情况。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以辞害意”的危害,并促使我在日常沟通中更加注重言辞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言辞如繁星点缀夜空,却掩盖了月光的真意,以辞害意,徒留空洞的回响。”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舞台上,言辞华丽却空洞,观众面面相觑,无法理解其真实意图。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段演讲,言辞复杂却缺乏实质内容,听众感到困惑和失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sing fancy words to obscure the truth”或“clouding the issue with unnecessary complexity”,这些表达也强调了言辞与意图的不匹配。
“以辞害意”这个成语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提醒,它强调了在表达时言辞与意图的一致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始终努力避免言辞过于复杂或不恰当,以确保我的意图能够被准确理解。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也。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3.
【害】
何不。 同: 曷
【引证】
《书·大诰》-王害不违卜。 、 《诗·周南·葛覃》-薄汙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 《孟子·梁惠王上》-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 《汉书·翟方进传》-予害敢不于祖宗安人图功所终?
4.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