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00: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00:36
**画:画是指在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它以水墨为主要材料,强调意境和笔墨的运用,通常分为山水、花鸟、人物等类别。**画强调“写意”而非“写实”,追求画面的气韵生动和艺术家的个性表达。
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岩画和彩陶图案,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宋代,画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和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画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形成了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画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艺术表现,也是哲学、文学和历史的载体。画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人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画常常给人以宁静、深远的感觉,它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画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在我的生活中,画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体验。我曾参观过几次画展览,每一次都能感受到艺术家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画”:
墨香飘溢,笔走龙蛇, 一幅**画,绘尽山河。 水墨交融,意境深远, 传承千年,韵味无穷。
画常常与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的音乐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古典而优雅的氛围。视觉上,画的山水、花鸟等元素,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美景的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油画是主要的绘画形式,与画相比,油画更注重光影和色彩的表现,而画则更注重线条和笔墨的运用。
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通过对“画”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对**画及其相关词汇的运用,以丰富我的文化视野和表达能力。
1.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3.
【画】
(会意兼指事。金文。上面是“聿”(yù),象以手执笔的样子,是“笔”的本字;下面象画出的田界。整个字形,象人持笔画田界之形。本义:划分,划分界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 、 《左传·襄公四年》-画为九州。 、 《汉书·地理志上》-画壄分州。
【组词】
画野分疆、 画土分贡、 画地、 画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