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3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32:11
国画:国画是传统绘画的简称,主要指传统的绘画艺术,它使用毛笔、墨、颜料在宣纸或绢上作画,强调意境和笔墨的运用,与西方绘画在技法和审美上有显著差异。
在文学中,国画常被用来象征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高雅与深邃。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国画”来指代画的艺术作品,或者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来讨论。在专业领域,国画则涉及到具体的绘画技法、历史流派和艺术理论。
同义词:画、水墨画 反义词**:西洋画、油画
同义词中的“**画”和“水墨画”都强调了国画的民族特色和主要使用的水墨材料,而反义词则指向了西方的绘画形式,强调了东西方艺术的不同。
“国画”一词源于对“画”的简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成为指代传统绘画艺术的专用词汇。在**古代,绘画被称为“画”,而“国画”这一现代词汇的出现,反映了民族意识的增强和文化自信的提升。
国画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国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反映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与情感表达。
国画给人以宁静、深远的感觉,它通过简约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美。对于我来说,国画让我联想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参观过一个国画展览,那里的每一幅作品都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家的匠心独运。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国画”:
在宣纸的宁静中,国画的笔触轻轻勾勒, 山水间的诗意,墨香里的人生。
国画常常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山水、悠扬的古琴声,以及那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在西方,类似的绘画形式可能是水彩画或素描,但它们在技法和审美上与国画有显著差异。国画更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运用,而西方绘画则更强调光影和透视。
通过对“国画”这一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国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文化精神和审美观念的体现。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对这类文化词汇的准确理解和恰当运用。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画】
(会意兼指事。金文。上面是“聿”(yù),象以手执笔的样子,是“笔”的本字;下面象画出的田界。整个字形,象人持笔画田界之形。本义:划分,划分界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 、 《左传·襄公四年》-画为九州。 、 《汉书·地理志上》-画壄分州。
【组词】
画野分疆、 画土分贡、 画地、 画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