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51: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51:52
词汇“引嫌辞退”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引嫌辞退”字面意思是指因为担心引起嫌疑或误解而主动辞职或退避。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某人为了避免嫌疑或冲突,主动选择退出某个职位或场合。
“引嫌辞退”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每个字都有其传统的含义,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表达特定情境的成语。在历史演变中,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品德和清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引嫌辞退”这个成语反映了在面对可能的误解或嫌疑时,个人选择保持清白和高尚的行为准则。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正面的,因为它体现了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和清白而做出的牺牲。联想上,可能会想到历史上的清官或正直的人物。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某人在工作中遇到可能引起误会的情况,可能会选择“引嫌辞退”来避免进一步的麻烦。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引嫌辞退”来描绘一个高尚的人物形象,例如:
清风拂面心自明,
引嫌辞退显高情。
世间纷扰皆不顾,
只愿留得一身清。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平静的湖面,象征着内心的宁静和清白。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轻柔的古典音乐,来表达这种平和与高洁的情感。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观念,如为了避免嫌疑而选择退出的行为,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引嫌辞退”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表达高尚品德和清白的重要词汇。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个人品德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道德观念。
近岁,中书舍人当制,而兄弟有除授,多引嫌,俾以次官行。
1.
【引】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引,开弓也。 、 《孟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淮南子·说林训》-引弓而射。 、 《战国策·楚策》-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 《史记·匈奴列传》-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 《淮南子·人间训》-丁壮者,引弦而战。 、 明·魏禧《大铁椎传》-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组词】
引手、 引弓、 引满
2.
【嫌】
(形声。从女,兼声。本义: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嫌,一曰疑也。 、 《礼记·曲礼上》-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也。 、 《礼记·坊记》-使民无嫌。 、 《吴越春秋》-岂敢有嫌哉? 、 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 《论衡·案书》-卿决疑讼,狱定嫌罪。
【组词】
嫌间、 嫌微
3.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4.
【退】
(会意。小篆字形。从彳,从日,从攵。彳(chì),小步。攵(suī),足的反写。本义:向后走,后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退,卻也。 、 《仪礼·聘礼》-宾三退负序。 、 《仪礼·乡射礼》-主人少退。 、 《礼记·玉藻》-待坐则必先退席。 、 《孙子·谋政》-不可以退而谓之退。 、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暑为之退。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攻一时敌退。 、
【组词】
退到院子里;他往后退了几步;退缩、 退生、 退厅、 退藏于密、 退殿、 退出战斗;退罢、 退散、 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