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2:05
殉义忘身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为了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它强调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牺牲精神,通常用来描述那些为了维护正义、真理或某种信仰而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殉义忘身 常用来赞颂英雄人物的壮烈牺牲,如古代的忠臣烈士、现代的革命烈士等。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类似的表达如“为了正义不惜一切”等可以传达相似的含义。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伦理学中,这个词可能会被用来分析和评价历史**或人物的行为动机。
同义词: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英勇就义 反义词:贪生怕死、苟且偷生、临阵脱逃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强调牺牲精神与逃避责任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殉义忘身 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与牺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描述各种为了高尚目标而牺牲的行为,不仅限于政治或军事领域。
在文化中,殉义忘身** 被视为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是对个人品德的最高赞誉。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常被用来教育和激励人们为了更大的公共利益而牺牲小我。
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仰和感慨。它让我联想到历史上那些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一切的英雄人物,他们的牺牲精神令人动容。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这个词,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时,这个词常常出现,让我对那些历史人物的牺牲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那风雨如晦的夜晚,
英雄们殉义忘身,
为了光明与自由,
他们的血,铸就了不朽的诗篇。
在视觉上,殉义忘身 可能让我联想到英雄纪念碑、烈士陵园等场景。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庄严的国歌或哀悼的音乐,唤起对英雄牺牲的敬意和哀思。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martyrdom”(殉道),虽然含义相近,但殉义忘身 更强调为了正义和信仰的牺牲,而“martyrdom”则更多用于**背景下的牺牲。
殉义忘身 这个词汇在我对语言和文化的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词可以增强语言的力度和深度,传递出对高尚品德的敬仰和追求。
鲁广达全忠守道,殉义忘身,盖亦陈代之良臣也。
1.
【殉】
(形声。从歹(本作歺),旬声。歺(è),剔过肉剩下的骨头,常与“死亡”有关。本义:殉葬;以人从葬)。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殉,用人送死也。 、 《左传》-王缢于芋尹申亥氏。申亥以其二女殉而葬之。 、 《礼记·檀弓下》-死者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与城为殉。
【组词】
殉死;殉葬
2.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3.
【忘】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忘,不识也。 、 《诗·郑风·有女同车》-德音不忘。 、 《列子·周穆王》。释文:“不记事也。”-中年病忘。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宠辱偕忘。 、 诸葛亮《出师表》-忘身于外。
【组词】
忘魂、 忘昏、 忘反、 忘年、 忘味、 忘食、 忘却、 忘生舍死、 忘先
4.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