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1:11
殉死:指为了某种信仰、理想、爱情或忠诚而选择死亡,通常是在他人死亡后追随其死亡。这个词汇强调了死亡的自愿性和牺牲性。
殉死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为了信仰或忠诚而自愿死亡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包括为了爱情、理想等其他原因的死亡。
在许多文化中,殉死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体现了个人对信仰或忠诚的极端承诺。例如,在日本武士文化中,切腹自杀(seppuku)是一种常见的殉死方式,用以维护荣誉和忠诚。
殉死一词常常引发人们对牺牲、忠诚和悲剧的深刻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悲壮、崇高和不可逆转的命运。
在现实生活中,殉死的情况较为罕见,但有时会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如某些极端**团体中的成员为了信仰而选择集体自杀。
诗歌:
在爱的祭坛上,她选择了殉死,
化为永恒的星辰,照亮夜空。
忠诚的火焰,燃烧至最后一刻,
她的名字,刻在历史的石碑上。
视觉:殉死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战场、悲壮的仪式或孤独的墓地。 听觉:可能让人想起哀伤的音乐、悲壮的诗歌朗诵或历史纪录片中的旁白。
在不同文化中,殉死的概念和表现方式各异。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殉死常与**信仰相关,而在东方文化中,殉死可能更多与忠诚和荣誉相关。
殉死是一个充满情感和象征意义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人类对忠诚和牺牲的追求,也揭示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深化对人类行为和情感的理解。
1.
【殉】
(形声。从歹(本作歺),旬声。歺(è),剔过肉剩下的骨头,常与“死亡”有关。本义:殉葬;以人从葬)。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殉,用人送死也。 、 《左传》-王缢于芋尹申亥氏。申亥以其二女殉而葬之。 、 《礼记·檀弓下》-死者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与城为殉。
【组词】
殉死;殉葬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