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41: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41:13
咎责:指对某人的错误或过失进行指责或批评,强调对不当行为的追究和责任。
咎责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咎”意为错误或过失,“责”意为追究责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逐渐固定,主要用于表达对错误行为的追究和批评。
在**传统文化中,咎责常常与道德和责任感紧密相关。在社会管理中,咎责是确保责任明确和公正执行的重要手段。
咎责往往带有负面情感,如愤怒、失望和不满。它可能引发被咎责者的内疚或防御反应。
在个人生活中,咎责可能发生在家庭、朋友或工作环境中。例如,当朋友未能履行承诺时,可能会进行咎责以表达不满和期望改进。
在诗歌中,咎责可以用来表达深刻的情感和道德判断:
“当夜幕低垂,星辰不语, 我咎责自己的沉默, 为何不早些说出那句真言。”
咎责可能让人联想到严厉的目光、严肃的语气或法庭上的审判场景。
在英语中,咎责可以对应为“blame”或“accuse”,但这些词在语气和用法上可能略有不同。例如,“blame”更侧重于归咎责任,而“accuse”则可能涉及正式的指控。
咎责是一个在多种语境中都有重要应用的词汇,它不仅用于表达对错误行为的批评,还涉及到责任和道德的追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咎责对于传达清晰和有效的信息至关重要。
1.
【咎】
(会意。从人,从各。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本义:灾祸,灾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咎,灾也。 、 《吕氏春秋·侈乐》。注:“殃也。”-弃宝者必离其咎。 、 贾谊《吊屈原赋》-嗟苦先生,独离此咎。
【组词】
咎征、 咎有应得、 咎戒
2.
【责】
欠别人的财物 同: 债
【引证】
《周礼·小宰》。司农注:“称责,谓贷子。”-听称责以傅别。 、 《左传·昭公二十年》-薄敛已责。 、 《管子·轻重乙》-使无券契之责。 、 《汉书·淮阳宪王钦传》。注:“假贷人财物未偿者。”-博言负责数百万。 、 《书·金滕》-是有丕子之责于天。 、 《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 、 《战国策·齐策》-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 《汉书·高帝纪上》-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