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8:2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8:24:59
“伤愤”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伤”和“愤”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因受到伤害或不公正待遇而产生的愤怒情绪。基本含义是指内心因受到伤害或刺激而感到愤怒和不满。
在文学作品中,“伤愤”常用来描述主人公因遭遇不幸或不公而产生的强烈情感反应,如在古代诗词中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于描述个人因受到不公正对待或伤害而感到的愤怒。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用“伤愤”来描述个体或群体因受到伤害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同义词中,“愤慨”强调对不公正行为的强烈不满,“愤怒”则是一种更普遍的愤怒情绪,“怨恨”则带有更深的恨意和长期的不满。反义词中,“平静”表示情绪的平和,“满足”表示对现状的满意,“欣慰”则是因好事发生而感到的喜悦。
“伤愤”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其词源可以追溯到《诗经》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所扩展,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即因伤害或不公而产生的愤怒情绪。
在**传统文化中,“伤愤”常常与正义感和对不公的反抗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被用来表达对社会不公和道德失范的批判。
“伤愤”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愤怒和不平。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因不公而奋起反抗的人物形象,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现代社会中的维权者。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因为朋友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我感到非常伤愤,并积极参与到帮助朋友维权的过程中。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伤愤”:
当夜幕低垂,星辰黯淡,
伤愤之火在我心中燃烧。
不公的阴影笼罩大地,
我以笔为剑,誓要斩断这黑暗。
在视觉上,“伤愤”可能让我联想到燃烧的火焰或愤怒的面孔。在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激昂的音乐或愤怒的呐喊声。
在英语中,“伤愤”可以对应为“indignation”或“outrage”,这两个词都表达了因不公或伤害而产生的强烈愤怒。
通过对“伤愤”这个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表达强烈情感和批判不公方面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丰富了我的情感表达,也加深了我对社会正义的认识。
1.
【伤】
(形声。从人,塲(shāng)省声。本义:皮肉破损处;创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伤,创也。 、 《礼记·月令》。注:“创之浅者曰伤。”-命理瞻伤。 、 《左传·襄公十七年》-以杙抉其伤。 、 《左传·哀公元年》-无面伤。 、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斵之,尽垩而鼻不伤。 、 《庄子·人间世》-咶其叶,则口烂而受伤。 、 《荀子·正论》-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 、 清·方苞《狱中杂记》-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
【组词】
枪伤;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负伤;轻伤;重伤;遍体鳞伤;死伤;刀伤;烧伤,灼伤;烫伤;冻伤
2.
【愤】
(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愤,懑也。 、 《楚辞·九章·惜诵》-发愤以杼情。 、 《后汉书·王符传》-志意蕴愤。
【组词】
愤切、 愤悁、 愤薄、 愤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