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45: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2:45:34
桓圭(huán guī)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桓”和“圭”。在古代,“桓”通常指大而坚固的柱子,也有威严、庄重的含义;“圭”则是古代的一种玉制礼器,形状像刀,用于祭祀或作为权力的象征。因此,“桓圭”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权力和威严的玉制礼器,或者比喻为具有权威和尊严的人或物。
在文学作品中,“桓圭”可能被用来形容君主或高官的威严和权力,如“他手持桓圭,威风凛凛”。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文化相关的讨论中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考古学,“桓圭”可能被用来指代具体的文物或历史**。
“桓圭”一词源自古代**的礼仪文化,特别是与玉器相关的礼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含义——象征权力和威严——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玉器一直被视为高贵和纯洁的象征。因此,“桓圭”作为玉制礼器,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提到“桓圭”,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宫廷、庄严的仪式和尊贵的身份。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或者对权力和尊严的敬畏感。
在日常生活中,“桓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文化或礼仪时,这个词汇可以作为一个生动的比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社会的氛围。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如桓圭般坚定,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古代君主手持桓圭的庄严形象;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典或庄重的音乐,以增强“桓圭”带来的威严感。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桓圭”的词汇,但类似的象征物,如权杖、王冠等,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出现,它们都象征着权力和尊严。
“桓圭”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不仅反映了古代*的礼仪文化,也承载了权力和尊严的象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1.
【桓】
(形声。从木,亘(xuān)声。本义:表柱。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
同本义,后也泛指寺、墓、桥梁等用作表识或其他用途的柱子。
【引证】
《说文》-桓,亭邮表也。 、 《礼记·檀弓》。注:“四植谓之桓。”-三家视桓楹。 、 《周礼·大宗伯》。注:“双植谓之桓。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公执桓圭。
【组词】
桓楹、 桓表
2.
【圭】
(会意。“从重土”。本义: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
同本义。
【引证】
《白虎通》-瑞贽珪者兑上。 、 《庄子·马蹄》。李注:“锐上方下曰珪。”-孰为珪璋。 、 《周礼·大宗伯》。注:“圭锐象春物初生。”-以青圭礼东方。 、 《左传·哀公十四年》。注:“守邑符信。”-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 、 《汉书·郊祀志上》-圭币(帛)俎豆(均为祭器)。
【组词】
圭瑞、 圭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