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55:05
“桓灵”通常指的是东汉时期的两位:桓帝刘志和灵帝刘宏。这两位**在位期间,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导致东汉王朝的衰落,因此在历史上常被用来指代政治腐败和朝政混乱的时期。
在文学作品中,“桓灵”常被用来比喻政治腐败或社会动荡的时期。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或政治学的专业领域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参照点。
“桓灵”一词源自历史,特指东汉时期的两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扩展,用来泛指任何政治腐败和朝政混乱的时期。
在文化中,“桓灵”常被用来警示后人,提醒人们警惕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它也是历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以教育公民对政治清明的追求。
提到“桓灵”,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腐败、无能和混乱,这通常会引起负面情感,如失望、愤怒和担忧。
在讨论政治话题时,我曾使用“桓灵”来比喻某些国家的政治状况,以此表达对政治腐败的担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桓灵之世,风雨飘摇,民心如灰,盼清明之君。”
想象一幅画面:昏暗的宫殿中,宦官横行,**无能,百姓流离失所。这样的场景可以与悲伤的音乐相结合,增强情感表达。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桓灵”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黑暗时代”或“腐败政府”,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桓灵”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承载了东汉时期的具体历史信息,也成为了泛指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够在讨论相关话题时提供有力的表达工具。
1.
【桓】
(形声。从木,亘(xuān)声。本义:表柱。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
同本义,后也泛指寺、墓、桥梁等用作表识或其他用途的柱子。
【引证】
《说文》-桓,亭邮表也。 、 《礼记·檀弓》。注:“四植谓之桓。”-三家视桓楹。 、 《周礼·大宗伯》。注:“双植谓之桓。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公执桓圭。
【组词】
桓楹、 桓表
2.
【灵】
(形声。从巫,靈(líng)声。本义:巫)。
古时楚人称跳舞降神的巫为灵。
【引证】
《说文》-灵,灵巫也。以玉事神。 、 《离骚》-命灵氛为余占之。 、 《楚辞·云中君》-灵连踡兮既留。 、 屈原《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胶。
【组词】
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