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44: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44:43
词汇“止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雅或专业的词汇。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止舍”字面意思是指停止或停留的地方,通常指旅途中的休息处或住宿的地方。在古代文献中,它可能指的是军队或旅行者在行进途中的临时驻扎地。
在文学作品中,“止舍”可能用来描绘旅途中的场景,增添一种古风或诗意。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历史研究或军事史中,可能会提及。
“止舍”一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止”意为停止,“舍”意为住所或停留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献或特定语境中仍可见其踪影。
在古代**,行军和旅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止舍”这样的词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交通和军事状况。它也体现了古人对旅途安全和休息的重视。
提到“止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行旅生活,以及那种在漫长旅途中寻找休息之地的艰辛与期待。这种词汇可能会唤起一种对古代生活的怀旧情感。
在现代生活中,“止舍”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历史复原活动或文学创作中,它仍然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词汇来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止舍”来描绘一个旅人在黄昏时分寻找住宿的情景:
夕阳斜照古道边,
旅人寻觅止舍眠。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古代行旅者在山间小屋前休息的画面。音乐方面,可能会联想到一些古风音乐,如古筝或笛子的旋律,营造出一种古代行旅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止舍”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rest stop”或“camping site”,可以传达相似的概念。
“止舍”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的行旅生活和军事活动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我们对语言多样性和历史深度的认识。
1.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
2.
【舍】
(象形。小篆字形,上端象屋顶,下端象建筑物的基础。中间是客舍招徕顾客的幌子。本义:客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客店也。周礼之庐也,路室也,候馆也,皆是。-舍,市居曰舍。 、 《仪礼·觐礼》。注:“犹致馆也。”-天子赐舍。 、 《庄子·说剑》-夫子休就舍。 、 《孟子·离娄上》-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至舍,四支僵不能动。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组词】
旅舍、 舍馆、 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