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47: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8:47:33
“士女”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古代汉语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字面意思是指“士人”和“女子”,即男性文人和女性。在古代社会,“士”通常指的是有学识、有修养的男性,而“女”则是指女性。因此,“士女”可以理解为指有文化修养的男女。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士女”常常用来形容有文化修养的男女,尤其是在描述宫廷或贵族社会中的男女。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一些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作品中仍然可以见到。
“士女”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阶层划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更多地使用“文人”、“才子佳人”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在古代**,士女通常指的是有文化修养的男女,他们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文人阶层的尊重。
提到“士女”,我联想到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雅生活,以及他们在诗词歌赋中的才华展现。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古典美和文化的韵味,让人感受到一种优雅和深沉的情感。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很少直接使用“士女”这个词汇,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常常会遇到这个词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士女”:
春风拂面柳丝长,
士女相携赏花忙。
琴瑟和鸣传雅韵,
诗书满腹气自扬。
提到“士女”,我联想到古代宫廷中的优雅场景,可以想象到宫廷乐曲的悠扬和宫女的轻盈舞步。视觉上,可以想象到古代文人穿着长袍,手持书卷,与佳人共赏春景的画面。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绅士淑女”(gentleman and lady),它们都强调了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
“士女”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的词汇量,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1.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
2.
【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本义:女性, 女人,与“男”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育说:“对文则处子曰女,适人曰妇。”-女,妇人也。 、 《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贾谊《论积贮疏》-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著。 、 《韩非子·亡征》-男女无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男女奔窜。
【组词】
女陪堂、 女先儿、 女红、 女冠、 女兄、 女伯、 女嬖、 女隶、 女中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