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4: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14:41
“夫子之墙”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文化,字面意思是指古代学者或教师的住所的围墙。在古代,学者或教师被称为“夫子”,他们的住所通常被视为学问和智慧的象征。因此,“夫子之墙”在更深层次上象征着学问的边界或知识的门槛。
在文学作品中,“夫子之墙”常用来比喻学问的高深或难以逾越的知识障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教育或学术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用以强调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同义词:学问之墙、知识的高墙 反义词:学问的门户、知识的入口
同义词强调的是知识的难以逾越性,而反义词则强调知识的可接近性和开放性。
“夫子之墙”这个词汇源自**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夫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演变成一个比喻,用来形容学问的深奥和难以理解。
在**传统文化中,学者和教师享有极高的尊重,他们的住所被视为学问的圣地。因此,“夫子之墙”不仅是一个物理的界限,更是一个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畏和好奇。它让我联想到古代学者在简朴的书房中孜孜不倦地研究学问的场景,激发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者的敬仰。
在我的学*过程中,我常常感到某些学科或知识领域就像是一堵夫子之墙,需要我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跨越。这个词汇提醒我,知识的追求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过程。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夫子之墙高且厚,学问之光透不透。 学子心诚志且坚,终将攀登至顶峰。”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座古老的书院,四周被高墙环绕,墙上爬满了青藤,给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感觉。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书院中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或是风吹过书页的沙沙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cademy's walls”或“Scholar's fortress”,虽然具体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学问和知识的尊重和敬畏。
“夫子之墙”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比喻,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要有敬畏之心,不断努力,勇于挑战。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
1.
【夫】
那,那个,那些 ——表示远指。
【引证】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这个,这些 ——表示近指。
【引证】
《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墙】
(会意。从啬,从土。“啬”有节俭收藏的意思。垒土为墙,意在收藏。本义: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墙,垣蔽也。 、 《诗·郑风·将仲子》-无逾我墙。 、 《论语·公冶长》-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 《尉缭子·战威》-止如堵墙。 、 唐·杜甫《石壕吏》诗-老翁逾墙走。
【组词】
墙阙、 墙宇、 墙篱、 墙东、 墙茨、 土墙;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