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37: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7:37:46
词汇“备史”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备”可以理解为准备、备用,而“史”通常指历史或史书。因此,“备史”可能指的是准备记录历史或备用历史资料的意思。然而,由于这个词汇并不常见,以下的分析将基于这种假设性的理解进行。
“备史”可能指的是为了记录或保存历史**而做的准备工作,或者是保存的历史资料以备将来使用。
在文学中,“备史”可能用于描述某人或某组织为了记录历史**而做的努力。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历史学或档案管理领域。
由于“备史”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详。它可能是由“备”和“史”两个常用汉字组合而成的新词。
在重视历史记录和传承的文化中,“备史”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历史学、档案学和文献学领域。
“备史”可能让人联想到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知识的保存,带来一种庄重和责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备史”可能不常被提及,但在参与历史研究或档案管理的工作中,这个概念可能非常重要。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备史”来表达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时间的河流中,我们备史,
记录着过往的荣光与哀愁,
为了未来的子孙,我们珍藏,
历史的每一页,都是智慧的宝藏。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历史学家在整理古老的文献,或者一群人在战争中秘密记录**。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庄重、缓慢的古典音乐,以体现历史的沉重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备史”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在历史学和档案管理领域是普遍存在的。
“备史”虽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体现了对历史的重视和对知识的保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1.
【备】
(形声。从人,備(bèi)声。本义:谨慎、警惕)。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小辨》-事戒不虞曰知备。 、 《墨子·七患》-备者,国之重也。 、 《国语·周语》-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 、 《汉书·史丹传》-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
【组词】
傥荡不备
2.
【史】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古官名。职别各异。
【引证】
《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史,记事者也。 、 《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矧大史友内史友。 、 《易·巽》-用史巫纷若。 、 《礼记·聘礼记》-辞多则史。 、 《礼记·曲礼》-史载笔。 、 《谷梁传·宣公二年》-史狐书贼。 、 《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