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54: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54:31
词汇“声张势厉”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一个组合词,由“声张”和“势厉”两个词组合而成。为了深入学习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结合这两个词,“声张势厉”可以理解为以强硬的姿态公开宣扬或张扬某事。
由于“声张势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但可以推测,它是由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用以强调某种行为或态度的强烈性。
在强调个人或团体权益的社会环境中,“声张势厉”可能被视为一种必要的表达方式,用以确保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和重视。
这个词可能给人带来一种紧张或对抗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暗示了一种强硬和不妥协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需要在公众场合表达强烈的观点或立场,可以使用“声张势厉”来形容自己的行为或他人的行为。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使用“声张势厉”来描绘一个角色在关键时刻的强烈表达,增强情节的紧张感。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大声疾呼,表情严肃,动作有力,以此来传达“声张势厉”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由于“声张势厉”是一个中文词汇,其在其他语言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太直接,但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如英文中的“forceful advocacy”或“assertive stance”。
“声张势厉”是一个强调强烈表达和态度的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在需要强调观点或立场的场合非常有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是时和珅柄国,声张势厉,家奴乘高车横行都市无所惮。
1.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2.
【张】
帐幔,帷幕。 同: 帐
【引证】
《荀子·正论》-居则设张容。 、 《史记·高祖本纪》-张饮三日。 、 《汉书·疏广传》-供张东都门外。
胀满。 同: 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年》-将食,张,如厕。 、 《左传·僖公十五年》-张脉偾兴。 、 《淮南子·缪称》-亭历愈张。
3.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
4.
【厉】
(是“砺”的本字。从厂(hàn),象山崖形,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磨刀石)。
同本义。
【引证】
、 《诗·大雅》。陆德明《经典释文》:“厉,本又作砺。”-涉渭为乱,取厉取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