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4:23: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4:23:42
人数: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指的是人的数量,即在一个特定时间或地点聚集的人的总数。它通常用于描述集体或群体的大小,如会议、聚会、活动、组织等。
“人数”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构成简单明了,由“人”和“数”两个字组成,反映了汉语的直接性和实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和范围都有所增加。
在**文化中,“人数”常常与集体主义和社会秩序联系在一起。例如,在传统节日或大型公共活动中,人数的多少往往被视为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志。
提到“人数”,我可能会联想到热闹的场景和人群的活力。它有时也让人感到压力,尤其是在需要管理大量人群的情况下。
在组织学校活动时,我经常需要计算和控制参与的人数,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人数”:
在春日的公园里,
人数如花瓣般飘散,
每一声笑语,
都是大地的诗篇。
想象一个拥挤的市场,人们的交谈声、叫卖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听觉体验。
在英语中,“人数”可以对应为“number of people”或“crowd size”。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人数的重视程度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人数”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词汇,它不仅帮助我们描述和理解周围的世界,还在组织和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人数”是必不可少的。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数】
数目;数量。
【引证】
《战国策·赵策》-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组词】
报数、 数计、 数珠儿、 可被2除尽的数;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或复数;基数;单数;复数
道数,方法。
【引证】
《商君书》-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